更多 |
![]() |
日期: 2012-3-26 21:49:00 | 來源:Luyin.com | 分類:更多 | 熱度:1844℃
在知識經濟、信息經濟的大背景下,社會的競爭最終就是人才的競爭,這已經成為包括政府在內的大多數社會主體的共識。與此同時,打造良好的人才環境作為一項常抓不懈的工作,也始終得到了上至政府、下至用人單位的一致重視。走進南安,這個有著千年文明歷史的古郡,我們同樣強烈地感受到這種“聚賢納才”的濃厚氛圍。請看報道。
[ 推出片名: 打造“磁場”納英賢] 南安是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故鄉,改革開放以來,南安人民在歷屆黨委、政府的領導下,譜寫了成功故里的新華章,經濟綜合實力躋身于“全國經濟百強市(縣)”、“福建省十強市(縣)”行列,社會事業長足發展,先后榮膺“全國科技先進市”、“全國文化先進市”等榮譽稱號。累累的碩果,凝聚著南安人的心血和智慧,也凝聚著許許多多外來人才得智慧和拼搏,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南安市大力實施外來人才發展戰略的大手筆。 俗話說:“政策對了頭,一步三層樓!睅啄陙恚习彩懈叨戎匾曂鈦砣瞬乓M和培養工作,大力實施“外來人才工程”,制定了《南安市委、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做好人才智力引進工作的若干暫行規定》,提出了“控制人口、不控制人才”的意見,廣開人才“入門關”,真正體現了“不求為我所有,但求為我所用”的人才原則。同時,先后出臺了一系列人才外引工作的優惠政策,對外引人才在職稱評定、福利待遇、社會保障、住房、子女讀書、就業等方面給予相應優惠照顧。紀檢、組織、人事部門積極推進機關效能建設,努力提高服務質量,致力做好“護才使者”。 幾年來,先后實行了“首問責任制”、“辦事時效承諾制”、“掛鉤幫扶服務制”和“公開辦事制”,簡化有關人事辦理手續,開設外引人才的“綠色通道”,大開人才引進的方便之門,使組織、人事部門真正成了“外來人才之家”。 近年來,市人才交流中心舉辦把每周星期五定為企業和人才集市日,共舉辦人才交流洽談會50多場次,為2000多名外來人才找到工作,同時,采取不定期推薦、跟蹤服務重點企業,為企業推薦外來人才1000多人。為進一步幫助企業招聘人才,2000年南安市開通了“南安市人才網”上,設置了人才信息欄、畢業生求職等欄目,至2003年年底,共有2000多家企業和10000多名外來人才通過人才網站實現雙向選擇。 陳素妹是南安市閩發鋁廠引進的第一批鋁型材生產專家之一,1993年2月,陳素妹放棄了環境安逸、收入頗豐的“鐵飯碗”,來到閩發鋁廠這一私營企業。閩發鋁廠籌辦時,她只有30歲,是南平鋁廠的中層干部、高級工程師。 剛到閩發鋁廠,陳素妹心里多少存有幾分疑慮:南安經濟環境比不了廈門、泉州,閩發鋁廠到底能否順利發展,自己在閩發鋁廠能否找到發展的平臺? 為了讓陳素妹安下心來,1993年10月,南安市人事局協同有關單位深入陳素妹家中,了解她在南安工作、生活情況,當得知陳素妹的愛人還在南平工作,生活上有很多不方便,人事局提出幫她愛人調動工作的建議,在征得陳素妹的同意后,迅速協調好南平和南安兩地的關系,把她愛人調到南安市醫院工作。 [閩發鋁廠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陳素妹同期聲]:南安市也很重視我們,我們兩三臺機子的時候他們就來關心,包括剛開始來的時候,縣政府對我們家屬的安排,還是很重視的。 解除后顧之憂后,陳素妹全身心地投入到閩發鋁廠。十多年來,陳素妹率領廠里的技術人員認真研究生產流程,不斷開發新的產品,她們研制的鋁型材噴涂線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電泳仿不銹鋼鋁型材、鋁型材木紋轉印及隔熱鋁型材等項目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產品投放市場后,每年為廠里增加上千萬元的收入。閩發鋁廠騰飛了,陳素妹也成長了,如今她已是閩發鋁廠的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 眼前這位埋頭鉆研的老人叫徐桂生,他是南安市表彰的對企業有突出貢獻的外來人才之一。徐桂生早年畢業于上海水產學院,退休前曾任青島某海洋漁業公司廠長、總工程師。1992年9月,徐桂生從青島海洋漁業公司退休,毅然離開美麗的家園,只身來到宏發集團有限公司。老徐說,當初他離開青島來到閩南當超級打工,一是發揮余熱,二是想多攢點錢,改善退休后的生活環境。然而,老徐一到南安,很快就改變了這一想法,家的感覺又激起了老徐二次創業的激情。 [宏發集團徐桂生同期聲]:我總覺得這個地方好象是我的第二家鄉似的,沒有感覺好象很生疏,跟在老家感覺一樣,因為他們方方面面都很關心,所以我能安下心來工作。特別是當地政府也很關心,不管是在精神方面、物質方面,都是很關心。 老徐從踏進宏發集團的第一天起,就投入宏發集團的艱苦的創業中。他工作勤奮投入、精益求精,深受老板和同事們的好評。他1996年年底,老徐要回家探親,老板堅持要自己開車送老徐回家。當來到青島,爬上老徐八樓的家時,老板對老徐說,你家的房子太高了,這樣,你和老伴都不太方便。老徐本來以為老板可能就是嘴上這樣說說,沒想到,1997年春季,老板就撥出40萬為他在青島買了一套公寓。 [宏發集團徐桂生同期聲]:他(老板)千方百計在青島給我買了套房子,而且層次在三樓,最好的了,說高不高說低不低,所以我很受感動。老板對你這么關心,你應該體現在工作上,要回報,所以不管內心有什么困難,都應該把工作做好,不管是大事小事都要認真去做。 徐桂生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多年來,他潛心方便面調味品的開發和研究,成功研制“宏發”牌調味油包蔥香排骨面,投產后宏發牌方便面銷量劇增,成為該企業的龍頭主導產品,為企業創造了可喜的利潤。擔任公司的副總經理、廠長、總工程師后,徐桂生積極推行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狠抓產品質量,使企業通過ISO9002質量雙認證,并榮獲農業部、省、市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幾分耕耘,幾分收獲,1997年徐桂生被全國總工會評為“外商投資企業優秀職工”,2001年被評為南安市“勞動模范”,2003年被評為“南安市企業發展有突出貢獻的外來人才”。 徐桂生只是南安市許許多多私營企業外來人才的一個縮影。幾年來,南安市私營企業大力實施“以人為本”、“科技興企”發展戰略,不斷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努力打造聚英納賢的有力磁場,積極營造公平合理的人才環境,吸引一大批外來人到南安這片熱土上盡情地馳騁翱翔,施展才華。目前,南安市擁有各種類型的高、中級外來人才5000多名,他們都象徐桂生一樣在南安的各條戰線辛勤耕耘、默默奉獻著。 南安市在在引進人才的工作中,不但實施高層次外來人才戰略,也非常注重引進外來技術工人的工作,著力構筑科學立體的人才體系。為此,南安市一方面依托市人才交流中心,通過人才交流洽談會和“南安人才網”,發布企業用工信息,主動為企業牽橋搭線,幫助企業解決用工問題,確保企業能夠順利運轉,另一方面主動關心幫助外來員工,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讓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 官橋、水頭、石井等外來人才相對集中的鄉鎮相繼成立了“外來人才有服務中心”,主動為外來人才聯系工作,幫助他們解決工作、生活上的困難。 1997年8月,剛從學校畢業的鞏德連帶著“多掙些錢”的樸素心愿來到了中宇集團路達公司,從最普通的鑄造工干起,到鑄造車間砂芯組組長。在中宇,鞏德連深切地感受到中宇集團這個大家庭的溫暖。 留人先留心,留心引人才。鞏德連不但出色完成本職工作,還積極為公司的發展出言獻策,并通過多種渠道向家鄉的親朋好友宣傳中宇集團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短短的三年間,家鄉就有100多名員工經他介紹來到了中宇集團工作。 正因為有了優惠的人才政策,寬松的用人環境,才使南安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來人才聚集在一起,南安不但大力吸引人,也盡力支持外來人才在南安投資創業。 1995年,年僅27歲的岑利澤來到中宇集團路達公司,擔任車間主任,通過幾年的鍛煉,岑利澤積累了較豐富的生產管理經驗,萌生了自己創辦公司的念頭,然而當時他自己只是個打工仔,要創辦公司,面臨很多困難。 南安市利達五金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岑利澤同期聲:我剛創辦的時候,也受到不少曲折,我本來打算(不在南安)這邊搞了,要回去了,不想搞了,因為地皮是向村里租的,要拆房子,地方老百姓過來鬧。我跟鎮里說一下,鎮長、書記,包括負責工業的人親自過來,給老百姓解釋,這才挽留我留下來。 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2002年年底,岑利澤如愿地在侖蒼鎮創辦利達五金工業有限公司。公司剛成立時,面臨著資金嚴重不足、技術不夠成熟等困難。當得知這一情況后,中宇集團立即撥出100萬元,并派出技術人員幫助利達五金公投入生產。如今利達五金公司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公司年產值2500多萬元,預計今年納稅將超過200萬元。 主持人: 栽好梧桐迎鳳凰,筑好深潭喚蛟龍。熱情的南安人,正張開雙臂恭迎您的加盟。我們相信,有八方英賢的同心鑄建,海峽西岸這顆明珠將越發璀燦奪目、絢麗多姿。 更多文章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