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技巧 |
![]() |
日期: 2011-8-11 12:17:00 | 來源:Luyin.com | 分類:配音技巧 | 熱度:2731℃
(一) 關于話筒的認識 話筒”其實是不同聽者的“耳朵” (二) 對聲音的認識 “聲”源與“音”律 如果說對“聲源”改善的方法,只是對我們人體的一個實體發聲器官及腔體的轉變,那么對“音律”的改善將是從我們的語言習慣和意識層面開始的,可能不比對“聲源”的改善更容易。我們知道習慣一旦形成,是很難改變的,就象去掉鄉音或掌握一門新的語言。不少老外在中國很多年,中文說得很棒了,但一聽還是老外說的。這是因為環境的習染,雖然能幫助調整吐字的標準及規范,但悠遠的文化和不可復制的民風,卻根深地固的影響到我們意識層面,對支配音律細微變化的語言特質及內涵。所以改善“音律”絕不是蠻力所及,需細心感悟語言中“音律”的妙趣。 (三) 對于語言中元素的認識 語言中的“體,相,用” (四) 對吐字歸音的認識 “口齒唇舌”——我們的第二副“聲帶” (五) 關于語言中“單一屬性” 關于語言中“單一屬性”與“立體呈現”的認識 (六)“氣聲字的體會”之聲音三元 “氣聲字的體會”之聲音三元素 我們知道聲音中的三元素是“音量”“音域”和“音色”,每個人的聲音中都包含這三個元素。聲音是語言的載體,是語言的質量,是語言的色彩。如果說語言是一部汽車,那么聲音就是不同馬力的發動機。如果說語言是一個塑像,那么聲音就是不同質地的雕塑材料。如果說語言是一幅繪畫,那么聲音就是不同色彩的顏料。在話筒前,聲音的優劣直接影響到語言的承載力,表現力及魅力。 每個人聲音條件多數是從父母那里繼承的,先天的遺傳因素占到8成以上。音量的大小取決于聲帶的長短薄厚、身體氣量、共鳴腔體的運用程度及語言環境和習慣的不同。如果我們把音量分為“大”“中”“小”的話,我自己的先天基礎條件應該是“中”,不算是個大嗓門兒。這多半是由于共鳴腔體的運用程度及語言環境和習慣所造成的,檢查身體時,醫生說我的聲帶還是挺長挺厚的,只是沒有開發利用。后來我接觸到專業的練聲方法,打開了共鳴腔體,改變了語言習慣,正確的運用了氣息及發聲方法,“音量”可以非常大了,但平時說話時,我的音量還是保持在“中”的分貝。如果你是一個話劇演員,那么對音量的要求就非常高了,沒有一定的音量,是無法承擔舞臺表演的。例:在中戲學表演時,我有個同班同學叫謝韋,是個女生,她的形象非常好,是屬于特別上鏡的那種,但是聲音就成為她的遺憾了。因為戲劇表演的發聲訓練是非常嚴格的,需要將聲音的力度、亮度及響度全部釋放出來,而她的聲音是屬于那種,由于先天條件的問題所導致的音量小、音域窄、音色沙啞。每當我們做發聲練習時,大家就特別注意她,因為老師要求的音量遠遠超出了她所能承載的音量,而她聽到我們都能發出那么大的聲音,自己又不得不做,于是我們就聆聽到一聲類似“仙鶴”的叫聲。這是用大氣量猛烈沖擊聲帶,而超出了聲帶所能,出現的一種超載現象,又叫“冒泡兒”對聲帶的損傷很大,每當這時,老師就在大家的笑聲中終止她的練習,后來,她去了香港,最終也沒有從事演藝這一行。雖然說音量是衡量一個戲劇演員的硬指標,而在話筒前,則沒有對音量的必須要求,只要不是小的連你自己都聽不見就行了。因為話筒就像耳朵,也只適合在一定距離下的一定音量,而距離很短的大音量,聲音就會失真或爆掉,聽起來會很不舒服。所以說,在話筒前的音量適當就好。 所謂“音域”是指聲音從低到高的可用范圍和區域。每個人音域的不同,主要也取決于先天條件及用聲的方法。而音域是可以通過訓練不斷拓展的,音域的寬窄,對于一個歌劇演員來說,決定了他所能夠承載的作品,而對于一個“聲音者”直接影響到語言的表現力。有的人認為,語言不會像歌劇那樣對音域的要求吧?沒錯,語言沒有像歌劇那樣實實用到兩個八度以上的音域,但是音域的寬窄決定了語音的起承轉合及語言旋律的構成。就像一只小提琴是無法表現出一步交響曲的。弦樂是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貝司提琴組成的,只有這樣的音域才能表現出樂曲的細致入微到氣勢磅礴。音域的拓展,就是讓一個聲音者的語言中多幾只不同聲部的“提琴”,給你組織語言旋律創造更大的空間。例:有一位模仿我的配音員,也是我的學生,在四川一地小有名氣,從語言旋律的組織上,應該說還是很有悟性的。他能意識到商業語言與其他語言種類的不同,而且已經在向商業語言的旋律方向探索了。但是音域問題成了障礙他突破的關鍵,也就是他的聲音無法承載他所想表現的感覺,而這種無法承載恰恰是他自己不自知的。他認為只要感覺到位了,就應該全到位了。當然,感覺是非常重要,但是再好的感覺也要通過飽滿的聲音來表現,而不是一帶而過。我們通常所說的音域,是指從高至低的有效發音區域,有些人能發很低或很高的聲音,但并不是在聲音的有效發音區域內,明顯的表現是,聲音的飽滿度不夠,音量明顯變小,聲音的亮度也欠缺很多。甚至出現氣泡音、或噼噼啪啪的雜音,這些其實是超出了有效發音區域的盲音。我的那位學生喜歡追求低沉寬厚的語言氛圍,但一句話中至少有兩三個字是盲音,他自己還覺得很不錯,很陶醉在自己渲染的氛圍里,當我指出他的那幾處盲音時,他還在問:“什么是盲音啊?”于是我讓他把聲音提高些,放在他的有效發音區域,雖然盲音解決了,但又不是他所要的低沉寬厚的感覺了,很是苦惱。因為松弛的低音及通透高音音域會給你的語言以強有力的動感和可塑性,那些平時你語言音域所用不到的,或者你覺得并不重要的高低音音域,會增加你聲音的頻寬,會默默地為你的語言增色,所以“音域”是語言表現力的基礎,音域的問題不解決,語言的表現力是很難突破的。 如果說“音量”是語言承載力的關鍵,“音域”是語言表現力的關鍵,那么“音色”就是語言魅力的關鍵。“音量”及“音域”是可以通過訓練逐步改善的,而“音色”則是與生俱來很難改變的。一個人的“音色”就像他的長相一樣,雖然隨年齡的增長會有所變化,但神態是不會改變的。就像一位闊別已久的老友,相見時一定會在他的神態中喚起當年的記憶。聲音亦是如此,對一個人的長相和聲音的印象,往往是分不開的。比如:中國相聲大師侯寶林老先生的表演家喻戶曉,侯先生的形象和表情是我們大家都熟悉的,當我們在收音機里只聽到侯先生的聲音時,頭腦中也會聯想出他的形象及表情。這就說明,聲音和形象是具有同等識別性、個性及不可替代性的。可以說聲音就是一種形象。因為一個聲音反復被聽到,就會在聽者的記憶中被儲存,當這個聲音響起時,聽者在記憶中被儲存的相關信息、如形象、名字、社會屬性等就會被調出,從而完成對一個形象、或人物、或品牌、或機構整體的印象還原,這就是為什么商業語言中企業形象的聲音總是保持不變的原因。那么聲音的特色,其實是讓我們記住它的重要因素之一。構成聲音的特色一方面與語言旋律及吐字有關,而另一方面,則是由“音色”所決定的。如果我們把“聲音”比喻成人臉,那么“音色”就是“五官”,“語言旋律及吐字”既是“表情”,最終形成了我們對他神情的印象。下面我們做個小實驗,我們提到幾個名字,看看是否在看到名字的時候,能想象出他的聲音和形象。郭德剛、小沈陽,趙忠祥,單田芳,(哈!還挺押韻)他們語言中的特色各具不同,除了他們的吐字及語言旋律的極大不同外,“音色”的差別是最明顯的。其實我們對“音色”在語言中的識別性是很強的,比如我們在不知道對方是誰的情況下,接聽一個你很熟悉的人打來的電話時,多數你會一下聽出對方是誰,但是如果對方正好感冒了,你就未必一下能聽出對方是誰了。因為聽者在記憶中沒有儲存關于這個“音色”的相關信息,也就無從對號入座了。有人會問,音色如此重要,而音色又是與生俱來很難改變的,對于那些音色不理想或音色有缺陷的人來說,就無藥可救了嗎?也不盡然!那就要通過對其聲音中音色的開發引導及漫長的針對性訓練,才會有些許的改善了。就像不漂亮的人想通過美容來變的漂亮,成功率是不高的。 但聲音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明白道理就能完善的,要通過一段較長時間正確的針對性指導訓練,才會有明顯的提升,而一旦改變了,你會豁然開朗,會讓你的語言插上翅膀! (七)語言中的旋律 語言中的旋律 那么語言中的旋律是由什么構成的呢?當然首先是由“四聲”。 在普通話中,規范的“四聲”是語言中旋律的基礎。而不夠規范的“四聲”便構成了千差萬別的地方方言,如粵語就有“九個聲調”。 難道語言中的旋律就“四聲”這么簡單嗎? 當然不是。 其實“語言旋律”就在“字里行間”,文字所賦予的“四聲”就像樂譜,同一句普通話的旋律基礎其實是一樣的,也是不會改變的,即使一千個人以普通話的四聲來念同一句話,旋律基礎應該是相同的,除非不是普通話。 “四聲”只是普通話“規范”的一個旋律基礎。而我們所說的語言中的旋律,其實也都是基于這樣一個“相同”的旋律基礎,但由于“演繹的不同”而生出的。和音樂作曲家不同,音樂作曲可以海闊天空任意創想,而不會有象語言中的“四聲”一樣,有一個規范的、不會改變的旋律為基礎,再進行旋律的創作。從某種意義上講,語言旋律的創作比音樂旋律的創作更具制約性。 當然,也有些音樂家正是利用了歌詞文字中的“四聲”為旋律基礎來創作歌曲的旋律,如:李宗盛的《凡人歌》“四聲”的制約性,正好成了歌曲的特色所在,反而讓《凡人歌》在制約中飛翔而起,至今傳唱不絕。所以說,語言中的旋律是基于“四聲”的旋律基礎,根據不同人的不同理解不同處理不同演繹和不同創作而成的。 “邏輯重音”對許多語言工作者并不陌生,但如何運用“邏輯重音”卻是形成“語言旋律”的關鍵所在。 “句節”是指一個自然句中的最小單位, 就是按念誦的習慣分成的若干小節。因為文字語言的句讀,不會象念誦語言那樣,把即使沒有逗號、頓號的“停頓”也標示出來,而為了更好的表達一句話的意思,念誦時的“停頓”往往會多于一個自然句中的標點。而每一次“停頓”就形成了一個“句節”,就像樂句中的小節。 其實,選擇“邏輯音”就是設計語言旋律的開始, 選擇不同的“邏輯重音”就會形成不同走向的語言旋律。 旋律一定和節奏有關,音樂中的旋律不光是不同音高的音符組合,音符的長短也變化多端。有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這些不同長短、不同音高的音符有機的組合起來才形成了旋律。如果光是不同音高但長短卻都是一樣的音符組合在一起的話,旋律就大大遜色了。 語言亦是如此,“邏輯重音”雖然選擇準了,語言旋律的走向有了。但語言中字詞的間隔如果總是一樣或缺乏變化,語言旋律也會遜色不少。 就拿選擇“句節”來說吧,“句節”的劃分可能每個人都不太一樣,也許某一句的“句節”會相同,但從整篇文稿來說大部分“句節”和停頓是各異的,而在一句話中的不同“句節”里,不光有音高的變化,語言節奏也有變化,這樣,這句話聽起來就會活潑生動,富有彈性,而這種音高及節奏的變化一定是微妙的、自然地、合乎情理的,萬不能為了變化而變化,機械的設計音高,生硬的處理節奏,那樣的語言會很可笑的。 在語言中“咬字”是體現風格的關鍵,“語言旋律”也與“咬字”的處理息息相關。 念誦時所有的字詞咬的太死,會給人咬文嚼字、做做的感覺,而咬的太輕,也會有模糊不清、混沌暗淡之感,這兩者都不可取。 其實,道理就像中國花鳥繪畫中的筆墨用法一樣,尤為王雪濤的牡丹花鳥圖最為代表,既有濃墨重彩、亦有淡淡水印,既現虛無飄渺、異或實如復真,既有粗獷飄灑的揮毫潑墨,也有婉約娟秀的精工細筆,這一濃一淡、一虛一實、一粗一細,完美交合、相得益彰、如此妙韻躍然紙上,令人賞心悅目、無不叫絕。 語言中的“咬字”亦復如是,要突出重點,就不能喧賓奪主,該強調之處要精雕細琢的強調,該忽略之處要一帶而過的忽略,要知道沒有淡就沒有濃,沒有虛就沒有實、沒有粗就沒有細,舍得舍得不舍不得的道理。反之,該強調的沒有強調,該忽略的反而突出了,不光語言旋律會受到影響,語言中想表達的意思也會似是而非、模糊不清。要不就是所有的字詞都咬的很死,整篇語音聽起來很累,太實太滿,沒有空間,沒有回味,沒有情趣。再就是所有的字詞都咬的很輕、很軟,聽起來很困,太虛太空,沒有重點,沒有抑揚頓挫,沒有精神。 所以說“咬字”的雕琢與忽略間就形成了一種對比,而這種對比,正是語言所需要的,也可以說是“語言旋律”中輕重緩急的音符。 如果說規范的“四聲”是“語言旋律”的樂譜,“邏輯重音”形成了“語言旋律”的走向,語言節奏的變化是讓“語言旋律”活潑生動,富有彈性的節拍,而咬字”的雕琢與忽略的對比成了“語言旋律”的輕重緩急的音符;那么“感覺氣息”的運用將是“語言旋律”這部交響樂的指揮和靈魂。 “感覺氣息”貫穿于整個語言的始終,與“語言旋律”交織在一起,起承轉合,相趣相生,是整篇語音的旋律主宰,有時甚至是無聲的,而此處的無聲,實為聲斷意連,絕非空白。它是連貫的、下意識的、自然而然的、恰到好處的,絕不是機械的、過份的、故意的、弄巧成拙的。是意境中的回味,是書法中的枯墨,是音樂中的泛音,是茶道中的回甘,是戲曲中的韻味。 “感覺氣息”它好像似有似無,完全不是用簡單的技巧可以衡量和代替的,更像是花開的一瞬,祛其威猛之力,巧生妙蓮,含而不露,錦上添花。 “感覺氣息”是微妙的、淡定的、從容不迫的,是美妙聲音之外的芬芳,是細細品味才可意會的不同。 “感覺氣息”是語言高級階段的領悟,是一個聲音者到達一定階段會遇到的關鍵問題,也是障礙一個聲音者成長的瓶頸。 如果說 “四聲”“邏輯重音”“語言節奏”和“咬字”都是外在的、可以通過長期訓練獲得的,那么“感覺氣息”的運用將是內在的、只有不斷地積累,感悟、內化、融會貫通后才會凝練而出的“語言氣度”,它是凌駕于“語言旋律”之上的一種感悟,可以說是:心悟一觸自然有,費盡千心無處求的東西。亦或說是聲音之氣韻,也可喻為語言之靈魂。 我認為“語言旋律”可以理解為一種語言的韻律,也可理解為一種語言的律動,從元素上來說,主要是由“四聲”“邏輯重音”“語言節奏”“咬字”和“感覺氣息”構成的。 但“語言旋律”的作曲者正是“聲音者”本人,即使這些元素都完備了,而由于“聲音者”本人“心境”的不同,也會對這些元素起著不同的作用。 然“心境”而言,有的人張揚,有的人收斂,有的人炫耀,有的人平和,有的人功利,有的人恬淡,有的人太在乎,有的人無所謂,有的人謹小慎微,有的人驛馬星空。 由于聲音者“心境”的不同,使不同“心境”的語言也會呈現出不同的色調和意境,一切技巧,一切方法都是由“心”所支配、所統領的,“心”會決定哲人不凡的智慧,會影響畫家壯闊的視野,會成就文學家思想的境界,會展現作曲家靈魂的升華,“心境”對于一個“聲音者”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 “語言旋律”這個提法,純粹是為了那些語言藝術愛好者,和那些認為自己語言上還有待提高的聲音者們,提供的一種解析的方法,讓他們更加形象和系統的了解這些因素的存在,從而發現自己在某個因素上出現的問題,針對性的對每一個因素進行調整及修煉,讓自己的語言找到提升的階梯,最終希望這種分解不同因素的方法,能夠確實的幫到他們,使每一個“聲音者”的語言中都縈繞著、蘊含著動聽的、屬于自己的“語言旋律”。 (八)氣息三層 氣息三層 氣息的運用既是基礎也是最高深最微妙的功夫。對于一個聲音者,氣息的對與錯、好與壞,直接決定于專業與業余的界定,是決定于語言上是否有無限發掘的潛力,還是到達一定程度就無法提高的終極伐碼。 一個“氣”字,在漢語中有多重義理:中氣,指一個人的身體;神氣,指一個人的精神;勇氣,指一個人的膽識;運氣,指一個人的命運;氣場,指一個人的能量;氣質,指一個人的風范;氣度,指一個人的作為。 氣,無處不在,包羅萬象,氣宇軒昂。但就在語言中的“氣息”而言,我認為又分為:“本能氣息”“技巧氣息”和“感覺氣息”三個層次。 “本能氣息”是一種下意識的,平時并不被我們察覺的,但一直與我們生命相隨。嬰兒從呱呱墜地,肚子就一股一股的呼吸,已然掌握了修禪打坐最高境界的呼吸方法,腹式呼吸。而人到中年,反而會出現氣虛氣短上氣不接下氣的現象。這是為什么呢?不學就會的本能呼吸方法,難道是由于年齡的增長漸漸忘卻了嗎?顯然不是。中醫講,多半是由于中氣不足所致。本能的氣息方法出現了問題一定是身體出現了問題。氣沉不下來,氣淺,氣急,氣喘噓噓一定是病態的表狀,長此以往生命將受到威脅。 幾年前認識的一位中醫朋友,教給我太極十三式中的一式,雙手托天立三焦。是一種固守元氣也就是中氣的好方法,也是第二層次“技巧氣息”的基礎。而且有助于把這種氣息方法變成習慣和下意識,使之更接近自然的嬰兒式呼吸。 例:我有個親戚表姐是個中學老師,平時說話音量很小,講課時很費力。問我有什么好方法,于是我教了一些“技巧氣息”和練聲的方法,有一些效果,但不持久,氣深不下去,還是覺得氣力不夠,后來才知道是由于身體的原因,元氣大傷所致。所以作為一個聲音者,“本能氣息”是第一要素,健康乃生命之本。 如果說“本能氣息”也就是“中氣”是我們身體處于健康狀態的原動力,就像一顆大樹的根脈,深深地固著于大地之中,吸收著泥土中的養分,為其生長之根本。那么“技巧氣息”也就是“行氣”將是把這股原動力行于功用、付諸實施的通道及過程,就像大樹的主干,將養分傳送到不同的枝杈及花葉之上,是讓我們把身體的原動力釋放和輸出的方法。 例:我遇到過一個行外人,聲音和氣量都很足,身體倍棒!平時說話就嗡嗡的,條件一級!但讓他有意識的念一段文章時,聲音和氣量都還不足平時說話,當然可能是有點兒緊張,再就是沒有受過系統專業的聲音氣息訓練,當有意識的運用聲音和氣息時,就不知如何是好了。但有這樣的好條件,加之一段時間的技巧訓練,肯定和之前會大有不同。 聲樂及臺詞的氣息方法就能解決這樣的問題,但與太極十三式中的氣息方法略有不同,“技巧氣息”除要求氣息深長外,更要加強氣息的力度、節奏、從意念上強化,“技巧氣息”有一套具體的練習方法,使其在氣息的運行上,更集中、更有效、更有推動性,氣息承載著聲音,聲音融匯著氣息,使語言達到氣聲相合的完美境地。 可以給自己的氣息做個判斷,如果在話筒前,你覺得氣總托不住,念東西覺得憋得慌,或明顯能聽見換氣的聲音等,這就說明你的“技巧氣息”存在著問題。 但此處的“非聲”并非“氣聲”,并非機械的把聲音放虛,或小聲說話這么簡單,而是一種激情勃發的內斂,一股情感抒發到達極致的控制。一定是連貫的、下意識的、自然而然的、恰到好處的,絕不是機械的、過份的、故意的、弄巧成拙的。 “感覺氣息”貫穿于整個語言的始終,與語言旋律交織在一起,起承轉合,相趣相生,亦或說是聲音之氣韻,也可為語言之靈魂,意境之回味,書法中的枯墨,音樂中的泛音,茶道中的回甘,是一個聲音者到達一定階段會遇到的關鍵問題,也是障礙一個聲音者成長的瓶頸。 如果說“技巧氣息”是可以通過正確的訓練達到的,而“感覺氣息”則全靠一個人的悟性。 例:有一次我給學生上課做廣告配音練習,練習片斷用的是我錄過的廣告《國窖1573》幾個同學每人都錄了一遍,他們的聲音都很厚實,而且據說平時就經常模仿,有的人干脆能背下來,但聽起來總覺得少了點兒什么,味道不對。其實就差在“感覺氣息”的把握上,“感覺氣息”是語言的高級階段的領悟,有時甚至是無聲的,而此處的停頓,實為聲斷意連,絕非空白。“你能聽到的歷史xxx年、你能看到的歷史xxx年、你能品味的歷史xxx年”之間的停頓和連接都是有變化的,有感覺的,有韻律的,有銜接的,都是有“感覺氣息”的。 而有些同學都不知“感覺氣息”為何物,錄的每一句都是“從頭”開始,每一句都是干巴巴的追求聲音厚度,每一句都是一個相同的旋律,每一句都是缺乏“感覺氣息”的。“感覺氣息”它好像似有似無,完全不是用簡單的技巧可以代替的,更像是枝頭花開的一瞬,祛其威猛之力,巧生妙蓮,含而不露,錦上添花。可以說是:心悟一觸自然有,費盡千心無處求的東西。“感覺氣息”是微妙的、淡定的、從容不迫的,是美妙聲音之外的芬芳,是細細品味才可意惠的不同。 要記住:良好的氣息功底才是學好語言的正道。否則,就只能在門外玩兒票了。明白了“氣息三層”的作用,也只是紙上談兵,“氣息”一定要在訓練中體會,在實踐中調整,在積累中捕捉,方能心生領悟、運用自如。 更多文章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