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快報 |
![]() |
日期: 2011-7-4 15:40:00 | 來源:Luyin.com | 分類:行業快報 | 熱度:1665℃
盡管對從事這個行業的人有著這樣相當高的要求,但是我國目前基本上沒有一個專業的配音隊伍。 近年來,隨著大量動漫作品和國外影視作品不斷進入中國市場,對配音演員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然而,巨大需求背后是高端配音人才培養的非專業化,高端配音演員人數稀少,相關的培訓機構也是寥寥可數。 大部分配音演員是兼職的 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副教授、知名配音演員王明軍,曾在多部譯制片及電視連續劇中為男主角配音。“這一行沒有想象的那么浪漫。它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技術。想急于出名不適合干這行。它需要從事這個行業的人心里很安靜,慢慢地去接近、體會。把它當成一個愛好,覺得這個聲音藝術是有魅力的。”王明軍表示。
盡管對從事這個行業的人有著這樣相當高的要求,但是我國目前基本上沒有一個專業的配音隊伍,實際上,從事配音的人員來自不同領域,他們的水平也參差不齊。 據同濟大學電影學院影視配音專業負責人饒丹云介紹,需要配音的作品有譯制片、專題片、動畫片、廣告、電腦游戲等。國內大部分的配音工作人員都來自于演員,他們學過一些配音,能夠利用表演的素質,把情感展現在聲音上。一般演員通過在話筒前短時間地磨練,就能上手。 “配音演員的兼容度很高,很多配音演員是大學老師。”饒丹云說,“前些年很多人都覺得配音沒什么前途,如今又重新獲得青睞。數碼產品的普及,讓影像、錄音技術變得觸手可及。幾個孩子在一起就可以玩兒配音游戲,很多配音發燒友都覺得很開心。很多大學也有配音大賽,參賽者可以體驗一下當演員的感覺。” 據了解,目前專職的以配音為生的演員有一些,但是大部分配音演員都是兼職的。 培訓機構寥寥可數 “我們看到當前這個專業非常需要人才。老上譯廠(即上海電影譯制廠)那一批老藝術家那樣的水平已經很少有人能達到了,現在可以說出現了配音人才的斷代現象。”北京中傳文化教育培訓中心校長田剛說。 據田剛介紹,配音培訓班每次招收5名學員,為期3個月左右,并且學習和練習時間對等,以保障每個學員充分的學習時間。兩年多來,該中心已經培養了30多人。 田剛說,來學習的學員主要是出于愛好,學員中年齡最大的有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三四十歲的人群受老譯制廠的老影片影響比較深,對那些電影有一種特殊的情結。”他說。 有些學員也希望將來能夠成為配音演員,但一方面這些人的能力和專業演員還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配音行業不像其他行業一樣有一個開放式招聘,因為這個圈子相對封閉,基本上是依賴于‘師帶徒’,或者是朋友介紹朋友。” 田剛表示,常年開設配音培訓的社會機構寥寥可數,且大多是臨時性的。 “2008年,配音界的幾個知名人士曾組織過在圈內有一定影響力的培訓班,為期1個月。北京有兩個文化制作公司也各開過一期培訓班。從我們學校來講,這個專業不是太有經濟效益的。因為它人數太少,極少有人拿它當一個專業來學,這是很多培訓機構不做它的原因。” 田剛表示。 配音尚不是一個專業 據了解,同濟大學電影學院是目前國內大學本科階段唯一一所開辦配音專業方向的學院。“但配音還不是一個專業,設立專業需要教育部審批。”饒丹云說。據她介紹,2002年北京電影學院曾在其表演系下開設了一個兩年制的配音高職班,但只辦了一屆就停了。“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專業以前有一個‘通道班’的形式。在三年級的時候,選拔在配音方面有特長,而且對這方面感興趣的同學,成立一個通道班,專門上一些配音的課程。” 饒丹云表示,有一些社會配音培訓機構,對有語言基礎的學生是有一定效果的。但目前社會上這類的培訓機構也參差不齊,很多是抓住青年人想成名的急切心理,以賺錢為主要目的的。“教育部專業設置放開以后,可能會有一些學校開設配音專業。現在全國有300所左右的學校開設播音與主持專業,開設表演專業的學校也很多,這兩個專業都有能力培養配音演員。” 田剛也呼吁國家教育部門考慮設立配音專業,“配音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大眾對它的了解非常有限,應該呼吁將配音形成一個專業在高校開設。” 滕興才 陳興忠 譚 偉 更多文章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