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
![]() |
日期: 2012-3-19 17:37:00 | 來源:Luyin.com | 分類:更多 | 熱度:2059℃
【錄音網 LUYIN.com】這些天,他又在萬畝小麥高產示范創建基地里忙碌,他已經在鄉下呆了好多天。為了實現自己“多為 和人民干事”的夢想,多年來,他矢志扎根貧困山區,一直堅持戰斗在科技興農第一線,積極傳播農業科技知識,為科技興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敬業、務實和淡泊名利,贏得了人們的稱贊。他就是沿河土家族自治縣農牧科技局副局長、農藝師范義勇,是2009年貴州省唯一被評選為第七屆全國“人民滿意公務員”,并被記一等功的科技興農標兵。
汗水——灑進那片貧瘠的土地(字幕) 現年49歲的范義勇。面孔黝黑、身材墩實、說話和氣,一看便知道是一個經常下鄉、善于和農民打交道的人。 從貴州農學院給范義勇發來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天起,他就和山區的農業發展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他這一干就是30年,今后,他還將沿著振興山區農業發展的路子一直走下去。在這過去的30年里,他刻苦專研,不斷摸索適合山區農業發展的種植模式;他鍥而不舍,反復試驗提高農業種植水平;他不辭辛勞,多次到田間地頭為老百姓作技術指導。 1984年,范義勇剛走上工作崗位不久,他與隊友被派到離縣城70多公里的原官舟區永祥鄉蹲點抓1000畝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該地是水稻稻瘟病、白葉枯病和稻飛虱的重發區,每年因災損失五成以上。 為徹底治愈病蟲害,范義勇和隊友自帶棉被和口糧住在村寨、吃在農家,并帶上噴械和農藥,從水稻播種開始,一直蹲在點上。一方面廣泛開展技術咨詢服務,宣傳科學防病治蟲知識,另一方面自己進行防治試驗。最后,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終于有效地控制了病蟲危害,奪得了自土地承包到戶后的第一個豐收年。 邊山農場是沿河自治縣以柑桔生產為主的國營農場,有柑桔果園千余畝,由于柑桔大實蠅和桔實癭蚊的危害,造成大面積減產,同時影響了果實品質和上市銷售。自1986年開始,范義勇作為項目主要負責人,牽頭并連續7年蹲點搞研究,通過細心觀察和對比試驗,掌握了害蟲的發生規律,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控制了兩蟲的危害,把被害率從4%降到了0.017%,有效率達99.6%,僅此一項就每年為農場挽回損失2.5萬公斤。 1993年,范義勇在沿河自治縣黑水鄉龍堡村抓點示范推廣水稻旱育稀植技術。因當地兩段秧基礎較好,農民不愿接收新技術,他就動員村民田茂豪等農戶辦了21畝示范田。經過手把手傳授技術,當年示范田實現畝均產1200多斤,比兩段秧多出300斤左右。兩年后,水稻旱育稀植技術逐漸在全鄉大面積推廣。 沿河自治縣官舟鎮水爬巖村屬高寒山區,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群眾溫飽問題一直未得到解決。為讓當地糧食增產,解決群眾溫飽,在接到上級安排的糧食增產任務后,范義勇親自帶隊駐進該村。通過推廣旱地分帶輪作,脫毒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和雜交玉米肥球育苗移栽等技術的推廣,2003年該村實現人均產糧350公斤,玉米產量翻了一番,僅馬鈴薯一項便解決了全村3個月的口糧。以前一直未解決溫飽的村民們3天之內就交清了農業稅。 2008年,縣農業局在黑水鄉麻竹溪村辦示范點推廣水稻拋秧技術,但當地老百姓都不相信:拋出去的秧苗怎么能夠生長?一個人一天能栽往年需五六個人才能栽完的秧苗? 為釋疑解惑,范義勇帶著工作隊來到位于該村鄧群組的示范點上,親自向圍觀的30多名群眾宣傳拋秧技巧和好處。他一邊說,一邊換上水膠鞋下到村民張加宣的田里拋撒秧苗。在他的示范帶動下,群眾紛紛抬起秧苗到自家田里拋撒起來。實踐證明,示范點比往年省時省力省工,還略有增產。初嘗甜頭的麻竹溪村民,主動要求縣農業局將示范點從去年的50畝增加到104畝。 冬去春來,幾易寒暑。他先后帶隊到沙子、中界、官舟、甘溪、和平、土地坳、思渠等鄉鎮駐村蹲點,大力推廣水稻旱育稀植、玉米肥球育苗移栽、脫毒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和果蔬栽培等農業實用技術,同時親自編寫淺顯易懂的教材,并制作成幻燈片,利用培訓會或晚上到村組召集農戶講解,使良種良法三雜推廣達90%以上,促進了農民增收。 有道是;“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在范義勇等農技干部的努力下,沿河春耕生產連續10年被評為銅仁地區一等獎; 2007年糧食總產達19.5萬噸,增長19.4%,創歷史新高;2008年糧食總產20.6萬噸,增長6.1%,再次刷新歷史紀錄。 科技——送進土家山寨的田間地頭(字幕) 范義勇熱愛農業,不舍群眾。由于經常在農村蹲點,為人隨和,群眾都愿與范義勇接近,一到晚上,其蹲點處往往是圍滿群眾。他喜歡與群眾拉家常,群眾有何想法,都愿與他傾訴。 多年來,范義勇不知為群眾解決了多少技術上的難題,傳送了多少新型實用種植技術,但他總是樂此不疲。他推廣的先進農業實用技術,不但使群眾越過了溫飽線,而且腰包漸鼓。每次在他蹲點撤隊時,村民們都與他依依惜別,其情其景非常感人: 1984年,他在沿河縣原官舟區永祥鄉蹲點時,因綜合防治1000畝水稻白葉枯病和稻瘟病的危害,幫助該鄉奪得了自土地承包到戶后的第一個豐收年。 2003年,當工作隊要撤離官舟鎮水爬巖村時,全村群眾依依不舍,含淚相送。當地一位民辦教師還編了一首感謝工作隊的歌謠教學生唱…… 2005年,范義勇帶領農技干部到黑水鄉大山村和建權村蹲點指導種植高山冷涼蔬菜,使125戶菜農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深山里的菜農們嘗到了新型種植技術帶來的甜頭,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那片不起眼的土地還能有這么多的收入,沒想到自己在家種土也能賺有錢。 對待群眾,只要老百姓在種植上有需要,他總是不厭其煩,想盡千方百計為他們排憂解難。2009年,到了柚子上市的季節,淇灘鎮和平村一位姓羅的果農特意給范義勇送了幾個柚子嘗嘗,他這一嘗就嘗出了問題,覺得柚子品種不對,口感不理想。于是他來到和平村查看,為了不影響果園盡快掛果,并幫助該村進行劣質果園高位換接。2010年,在他的協調下,縣農業局投資2萬多元請專業農民技術人員,對該村的果園進行高位換接,共為47戶果農換接2946株果樹。 宗旨——時刻放在靈魂的最深處(字幕) 從遞交入黨申請書的那天起,范義勇就暗自告誡自己:“從現在起,一切交給黨組織,一切聽從黨安排,要對得起共產黨員這個稱號!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近年來,各級政府加大農業生產投入,每年經他手調進的生產物資都有30萬元至50萬元之多,但他都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從不要一分回扣。 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組織上就想調他到縣委組織部工作,卻被他拒絕了,后來,組織上又多次對他進行考察。他卻說:“我適合搞農業工作! 自1996年范義勇被提拔為縣農業局副局長后,在這個崗位上他一干就是14年!有人為他打抱不平,說作為80年代的大學生,他完全有資格也有能力走上更高更好的崗位,但范義勇卻不為所動。他說得最多的話是:“我希望能給群眾送去更多的技術服務,讓他們早日致富! 范義勇敬業、務實和淡泊名利的精神,贏得了組織的肯定。他先后獲得“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1項,省農業廳豐收獎二等獎4項、三等獎2項,銅仁地區科技進步二、三、四等獎各1項。1996年獲貴州省人民政府“科技興農人才獎”,1988、1991和1992年度被省農業廳評為“先進工作者”,1998年獲銅仁地區第四屆“科技興銅”二等獎,1999年獲全區“優秀共產黨員”,2000年被農業部、總參動員部及貴州四省市評為“武陵山區科技扶貧先進個人”,2004年被銅仁地委評為“全區勤政廉政模范人物”,2005年被農業部評為“全國農技推廣先進工作者”,被地委、行署評為“全區民族團結先進個人”,2008年被農業部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工作者標兵”,2009年被中共銅仁地委、銅仁地區行署評為全區首屆“敬業奉獻類”道德模范,同年獲第七屆全國“人民滿意公務員”榮譽稱號,并被評為縣管專家。1998年、2007年分別當選中共貴州省笫八次、笫十次代表大會代表。 范義勇因對農業工作的執著,因熱愛農業工作,因想多為土家山鄉發展做貢獻,多年來他攻克一個又一個農業發展中的難題,實現了一次又一次農業增收的奇跡。用對土家山鄉農業發展的不邂追求,用對父老鄉親多干事的信念,用對黨的承諾,他還將在那片貧瘠土地上默默地奮斗著。今后他還將繼續…,為了自己的夢想…,“多為黨和百姓干事” 更多文章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