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愛迪生發明了人類歷史上第一臺錄音設備-留聲機。
信息的記錄的前身是是文字,自從有了錄音設備就可以記錄-聲音。
錄音-利用錄音設備(包括器材)和記錄媒體對聲音信號進行記錄。
錄音師-利用錄音設備和器材對聲音進行錄制的人員。指從事廣播、電視、電影、音像、廣告、網絡等錄音工作的人員。
當代錄音的特點
1、新技術高科技的應用:1887年愛迪生的留聲機和以后的唱片都是機械的記錄方式,其音質很差。1904年英國的J.A.弗萊明發明了二極電子管;1906年美國人L德福雷斯特發明了電子三極管。人們利用電子三極管制成放大器,將聲音放大成千上萬倍。1924年以后電磁刻紋頭和傳聲器相繼發明出來,錄音技術才成熟起來。
今天,錄音技術廣泛應用于新聞廣播、文化娛樂、廣告信息等各個領域。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激光技術、信息技術的最新成果。代表性的體現在數字多軌錄音機、激光電唱機、數字調音臺、音頻工作站等。
2、技術與藝術的融合:錄音工作既不是單純的技術工作,也不是單純的藝術工作。錄音工作體現了技術與藝術的全面融合。我們使用技術的手段來創作藝術的產品,必須遵循技術的規范和藝術的創作規律,要求錄音師必須具備多種素質,如:聲學、音樂、錄音設備、電腦等等。
3、錄制手段與藝術創作:錄音的基礎是了解聲源,聲源的種類很多如:人聲、自然聲、機械聲、樂器聲等。聲源的特點。拾音就是如何選擇和擺放話筒,根據要求設置話筒的參數,將聲音信號經過換能器(傳聲器)轉換為電信號的過程。調音就是將音頻信號進行效果的處理、混合和分配的過程。錄音就是將電信號的聲音信號轉換為磁信號或光信號記錄在相應的媒質上。還音就是將記錄在媒質上的信號重新還原為聲音的過程。
各個環節所使用的設備是不同的,因此要對錄音的設備進行熟練掌握,俗話說“熟能生巧”就是這個道理。
錄音師與錄音師職業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錄音師記錄下了這個歷史時刻。
我國職業大典中將錄音師職業列入廣播電視行業中。
隨著社會的發展,錄音師職業有了更新的解釋,就是他不是廣播電視行業的專利而是信息社會中廣泛的應用于各行各業。
2001年中國錄音師協會技術部趙炳昆開始組織編寫錄音師國家職業標準,2002年正式列入編制規劃,當年2月進行了出稿的討論,2003年4月20日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就業培訓鑒定指導中心標準教材處組織專家對錄音師職業標準進行了審定,經過專家認真的審定和修改該標準正式通過可以試行。
2003年北京昆光職業技能培訓學校首批錄音師經過培訓取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錄音師職業資格證書。
錄音師的等級分為五級:助理錄音師(五級)、錄音師(四級)、中級錄音師(三級)、錄音技師(二級)、高級錄音師(一級)。
音樂節目的錄制
電臺、電視臺等絕大多數的音樂節目是在200平方米文藝錄音棚內錄制的。經過多年來的不斷實踐和探索,總結出了一些經驗,并錄制出一批質量較高的音樂節目。
音樂是純粹用有組織的聲音來塑造藝術形象,表達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藝術形式。它以旋律、節奏、節拍、調式、調性、和聲、復調、速度、力度、音色等為基本手段,擅長于直接表達感情,具有特殊的藝術感染力。一般來說,在200平方米錄音棚內要錄制的音樂節目主要包括器樂演奏、演唱及小型演出等。錄制過程中,主要需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錄制出現場感強,環境感鮮明,層次清楚的音樂節目。
首先,擬訂錄制方案是錄制好音樂節目的重要一環。我們知道,大到一臺晚會,小到一首歌,都有很多部門和崗位的人員分工合作。以演唱為例,來錄音棚錄制歌曲的大多為歌舞團的專業演員和一些媒體組織的歌詠比賽的獲獎選手,有些人對樂理知識比較了解,舞臺感覺比較好;有些則把錄音棚當成了卡拉OK舞臺。此時,錄音師的責任是協助導演(如果有導演的話)制定較完整的錄制方案。就這一點來講,沒有系統、完善的藝術構思,就沒有出類拔萃的音響藝術作品,就像一條奔涌不息的長河,要有主流,才會有總譜。
錄制歌曲時,演唱、音效、音樂三要素要統籌兼顧,各司其職,分工合作。每一部分的出現,質感、方向、距離規模、層次、速度等都要按照總譜進行,以達到以聲傳情、身臨其境的藝術效果。我們在錄制一首合唱歌曲時,在錄制時必須統籌兼顧,使各聲部達到均衡,避免一邊重一邊輕;在音量分配上要突出主次,使主奏與伴奏層次分明;所以在合唱與領唱之間必須根據歌曲的主題,掌握力度和音色的不同,在聲像設計中體現出生動活潑、對比鮮明的布局。
在錄制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錄音師與指揮、演員等之間的溝通協作問題。我們在錄制音樂節目前,一般都與創作人員、導演(或編輯)共同認真分析作品的主題構思,擬訂錄制方案,共同研究如何圓滿完成錄音創作。
其次,由于不同的歷史背景、地理環境、語言屬系、生活習俗等原因,各種不同的音樂都有其長期形成的藝術特色和特有的韻味。要錄制好音樂節目,必須深入了解作品的主題、風格和演唱方法,并針對演唱者的特點加以處理
目前很多錄音棚的錄音器材采用模擬與數字相結合的錄音系統,通常采用了數字音頻工作站,在音樂的音色和音高上作了一些特殊處理。通過使用效果器和調整調音臺的EQ均衡器,使音色圓潤飽滿;應用Spectral音頻工作站8進8出(A/D轉換器同時8軌進,8軌出)的功能,對各聲部采取分軌錄制。在錄制合唱樂段時,有時會出現合唱加倍的樂句對位不是很整齊的情況,細聽之下,有雜亂無章之感,此時,可以運用工作站的移位及復制功能,進行逐字逐句的對位縮軌和多軌復制,再適當調整各軌的音量和相互間的先后次序,這樣,幾十人的合唱便有了百人大合唱的恢弘氣勢,且整齊劃一,效果卓著。
例如在《鼓浪嶼之歌》的創作過程中,我們便與作曲、指揮一起研究配器,并討論如何按照音樂總譜來錄音。在歌曲的前奏中,需要有一小段浪濤聲,由于時間倉促,我們從CD上找到一段浪花的拍擊聲,但其效果并不令人滿意(更像是用MIDI合成的音樂)。我們理想中鼓浪嶼的浪既是驚濤,又富有柔情,最后我們決定自己制作一段。先是錄制了一段合適的風聲,再用工作站剪取了一段CD上的浪濤聲,運用工作站的混響、均衡、音像全景調節、壓限、降噪等功能,混合出一段我們認為比較滿意的浪濤聲。由于前奏的效果是要一段由弱漸強的浪濤,最后擊碎,浪花飛濺,在潮漲潮落間體現鼓浪嶼的迷人之美,所以我們在工作站上把做好的那個浪濤音調出,把圖形放大后,再切去之前之后所有的無聲部,用工作站的復制、粘貼功能疊加出一連串連續的浪濤音,再運用效果器和工作站的音軌音量調整記憶功能,錄制出一段比較逼真的浪濤聲。由于時間較短(僅十秒鐘左右),總感覺所剪出的浪濤聲沒有渲染起伏的時間和空間,尤其在結尾處平淡而乏味。為了體現海浪從極動到極靜的效果,我們從原CD的浪濤聲中找了一個內涵及調式都較合適的中強音,將其掐頭去尾后,再將頭部及尾部分別作淡入淡出處理,去掉突兀的斷痕,然后將該音移至另一軌,緊接在原先的浪濤音之后,并通過調音臺加入適當的混響,立刻感覺與原音渾然一體,恍若置身金色的沙灘,聽足下浪奔浪涌。在《鼓浪嶼之歌》的結尾處需要表現一段高潮,高潮前則需要表現一段愉悅深情的意境。此時,力度的變換是體現音樂特色的有效手段,我們通過控制調音臺音量,隨著音高的由弱漸強,逐漸進入歌曲中情緒飽滿、熱情謳歌的樂段,韻律的起伏使歌曲有了暢快淋漓的高潮。
為了表現出歌曲中青少年熱愛祖國、渴望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藝術效果,我們著重把握了音樂的音質和聲音(合唱與領唱的烘托、對比)的效果;在歌曲的創作過程中,力求不造作,在自然真實的音樂狀態中體現對藝術高層次的追求。
在后期制作階段,我們充分運用音頻工作站的"SOLO"功能,對錄制的每一個聲部進行單獨處理,對演唱中個別偏低的音高采取了數字化提升。經過精心地組織和制作,使整首歌中每一個聲部的前后左右位置都搭配得恰到好處,將時間感、空間感和深度感有機地分布于每一個聲源。
通過兩個星期的精心錄制,使歌曲達到了較高的藝術境界,在評比中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在錄音棚錄制音樂節目,不僅要掌握錄音技術,更重要的是對音樂節目的主題思想、藝術特色作深入地分析和理解,并統籌錄制方案,以聲傳情,以聲言志。
音樂錄音系統的調控技巧
1.延時及混響
大家都知道,混響處理實際上就是比較復雜的延時反饋,而且此類效果處理是最為復雜多變的。作為專業音樂錄音系統,建議此處至少應配置四套混響器。
目前最具通用性的效果處理裝置都是數碼式,其效果的種類可以說是非常豐富,然而單獨用一臺效果器處理人聲,則很少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人聲的混響處理,比較理想的配置方式是使用3臺效果器。其中一臺數碼式混響器。其中一臺數碼式混響器用于形成主混響;一臺機械式混響器,用于為原信號加置染色效果;一臺數碼延時器,用于生產回聲。如果可能的話,還可以配置如下用途的效果處理器:
( 1 ) 基礎潤飾混響效果,用于單純增加聲源的融和度,而不產生殘響拖尾。此處宜使用早期反射回聲或門混響效果。
( 2 )
曳混響處理,用于增加主旋律與伴奏的混融度,可用一強染色性的混響處理,如大廳混響當中的鋼板、彈簧混響模式,將其混響時間置于3~10秒之間,預延時應設長一些,如設在100~800ms之間。混響比較足較小,以其發音可以隱藏在伴奏聲部當中為宜。
實際上就是為主旋律增加一個低響度,且高融和性的聲背景,此聲背景混融于伴奏聲部,就像是伴奏當中的和聲,然而它又與主旋律具有很強的親合性,這樣主旋律便可很好地與伴奏融在一起。
( 3 ) 合唱效果處理。這可以將兩個人的聲源處理成七八個或一大群人合唱的效果,很適合伴唱、和聲和大合唱的效果增強。
最好是用三四臺效果器并聯,并且這些合唱效果應設置不同的參數。由于合唱處理內帶仍調頻處理,建議不要使用串聯模式,以免產生過分的音調漂動。
合唱本身的音感在中、高頻段上具有混亂、渾濁的效應,所以合唱處理如果太重,甚至此時為合唱號再加置混響處理,都容易造成其中頻的渾濁化,高頻有時也會產生尖嘯的聲響,此時建議適當衰減合唱聲道的高頻。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數碼式效果器也有比較暗悶的"群感"效果處理程序,不防試一試。
上述三種處理方式可能會使錄音系統的效果器配置增加到八九臺。這對于大多數錄音彬來講,顯然經濟上不易達到。好在一般數碼式效果器上都有上述處理模式的預置程序,可以在這些效果器上調出這些預置程序,然后將處理后的效果信號錄在多軌機上的空閑音軌上。以后合成時,即可不必占用這些效果器,直接從此音軌上取出效果信號,空出的效果也就能用作于其他用途了。
2.其他特殊效果
這里主要是指用于電吉它、電倍司或合成器的特殊效果處理,其中包括壓縮延音、限幅失真、動態濾波、聲音激勵等。當然這此效果用于其他聲源也是可行性,不過它對原信號的改變作用非常大,容易將原信號處理得面目全非。只是由于電聲樂一般沒有原聲的對比,所以可以做各種深度的變形效果處理,而不會感到別扭。
對聲源的各種效果處理,應對所用的處理方式和效果特征非常了解,并能清楚地辯認,這樣才能正確地調整,而不是自己也莫名其妙,不知哪兒有問題。在這里,需注意如下的一些情況:
( 1 )
頻率補償容易使寬音域樂器(如電鋼琴、合成器)的各音階發音不平衡。對此類音源的頻率補償建議不宜過量,并且補償的特性曲線應盡量取直。
( 2 )
大部分的合唱、混響處理都有頻率調制成分,它能使原聲的發音出現"跑調"現象,這對于耳朵很尖的專業演員來講,很容易察覺。建議在錄原始信號時,調低或關掉這些效果信號。
( 3 )
鑲邊處理可以明顯改變音源的音色,這種改變與頻率均衡的效果差不多,但又無法用頻率均衡的方式修正。調音時兩咱處理的音感效果應辨別清楚。
卡拉錄音制作流程
(1) 唱歌者需事先準備要灌錄歌曲之卡拉OK激光碟或VCD碟,俗稱伴奏音源。
(2)
錄音師其后會將歌曲之伴唱音樂錄至多軌道數碼錄音機的軌道中,如果是立體聲的伴奏一定要分為兩個聲道進行錄制。分軌道錄音可以進行多次的錄制和選擇,以便在往后時間能進行分段編輯和調整,將未滿意之部份補上。
(3)完成音樂錄音后,歌者便可進入錄音棚進行歌唱部份之錄音過程,將錄音話筒和監聽耳機擺放在演唱者合適的位置,通過對講系統與演唱者溝通,將伴奏音樂通過監聽耳機(一定要選擇封閉式監聽耳機,否則伴奏會錄制在演唱者的軌道上。)送給演唱者。
(4)與此同時,錄音師在錄音過程當中會透過闊大的玻璃屏(或視頻監控)及擴聲器給歌者提供專業指導,從而提升演唱者的表現水平。
(5)歌唱部份錄音完畢后,錄音師會為伴唱音樂及歌唱部份進行混音,混音分為兩個部分進行,其一是對音樂伴奏進行EQ的調整,如果是單聲道的伴奏可以通過一些軟件或效果進行處理,模擬出類似立體聲效果的伴奏,其二是對演唱者的音色與效果的處理,首先調整的是音色部分,通過EQ和壓縮調整到滿意的程度,然后添加效果,添加效果要經過多次的實踐,選擇適合于該作品融合度統一的效果,使完成之作品能大致達到專業制作水平。
以上對錄音技術進行了初步的介紹,希望同學們認真學習與錄音技術相關的書籍和資料,多進行錄音實踐,在錄音中慢慢的領會錄音技術與藝術之間的關系,錄制出優秀的作品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