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播報 |
![]() |
日期: 2012-3-12 22:45:00 | 來源:Luyin.com | 分類:人物播報 | 熱度:2136℃
【錄音網 LUYIN.com】最近,記者有幸走進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電影公司民族語電影譯制中心,接觸到該中心副經理兼配音員宋其生和他的同伴們,體味他們的酸甜苦辣。 當天,電影《建黨偉業》苗語版的配音制作正式開工。在簡易錄音棚里,配音員們一會兒走進從簡陋的錄音棚關門錄音,一會兒又走出錄首棚與制作臺上的錄音師楊藝林交談……他們在相互勾通,重復試聽這剛配好的電影片斷。 《建黨偉業》要配音的角色有140多個,其中,配音員宋其生一人就要承擔周恩來、陳獨秀、蔡鍔等40多個角色的苗語配音,余下的由中心另4名2男2女配音員負責。 “由于人手奇缺,40個角色我只好不斷變換腔調,變換情感來配音了。”宋其生笑笑說,這部片子還不算累,當年《大決戰》整部電影所有角色配音全部由兩個人完成。電影《建國大業》里的179個角色,他一人就兼任了60多個角色的配音。 “連一聲嘆息、喘氣聲都要模仿得到位才行,要不就過不了關。”楊藝林是黔東南州電影公司經理,同時兼任譯制中心的錄音師。他說,要譯制一部電影,角色中的聲音有厚重的、沉穩的、嬉皮式的等等。因此,配音員首先需要多次看片子,不斷揣摩人物性格特征與聲音特點等,將感情融入其中,這樣才配好音。 “不投入感情,不尊重原角色的聲音與情感,無法打動觀眾,人家會說假得很。”宋其生說,一邊翻譯一邊配音,一部片子配音錄制完成,每個配音員至少要看上幾十遍。在配音時,角色悲傷時你得跟著悲傷,角色歡喜時你亦得跟著歡喜。 黔東南州電影公司民族語電影譯制中心是貴州省惟一一個民族語電影譯制單位,亦是全國11家民族語電影譯制單位中的一員。近年來,中心主要譯制苗語電影。 “苗語有8個音調,而漢語僅有4個音調,兩種音調要一致對齊很是艱難的。”宋其生說,中譯配的苗語電影是以苗語“中部方言”標準音為準,而這種苗語“普通話”源自凱里三棵樹養薅村一帶。 黔東南電影公司屬特困企業,由于經費奇缺,職工工資等保障始終不穩定。上世紀90年代至2007年,在電影行業低谷時,侗語配音員已流失,僅留下宋其生等5名苗語配音員,堅守至今。 以前,配音員每月僅有198元的生活費。2011年后,每月增加到450元。2012年,增加到了800元。盡管微薄的收入無法維持他們的正常生活。但他們仍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因為他們熱愛這份工作,始終無怨無悔。 “去年,中心所得的10萬元經費,譯制了9部故事片。而別人譯制一部民族語電影投入的經費要超過3萬元。”宋其生說,他們除了面臨“青黃不接”后繼無人的窘境外,最大的問題還是經費不足。“只要有經費投入,我們一年不止僅譯制9部電影。” 宋其生等5名苗語譯制員年齡最大的已53歲,最小的也有47歲。而就是他們與此前流失的侗語配音員一道,30年來共譯制了以苗語、侗語為主的800多部民族語故事片、科教片。這些電影共計放映了10萬多場次,有3千多萬人次觀看。為此,該中心多次獲得文化部、國家民委、廣電總局等部門的表彰。 他們不僅是配音員,還是義務放映員。挑著沉重的放映器材,跋山涉水到不偏遠的村寨放電影,是他們必須要完成的任務。“每到一個村寨,那里比過年都熱鬧。”宋其生說,經常有老人講,“如果不是民族語電影,我們根本看不懂。” “民族村寨的群眾太需要這樣的精神食糧了。”宋其生坦言,當村民們看到和聽到毛主席“講苗話”,朱總司令“用苗語”指揮千軍萬馬時,是那樣的激動與興奮……那些歡笑聲,鼓掌聲,感謝聲,就是對他們辛苦工作的肯定和褒揚。 “我們會繼續工作下去,但希望能后繼有人。”這是宋其生和他的同伴們最大的愿望。 更多文章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