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播報 |
![]() |
日期: 2011-12-13 21:13:00 | 來源:Luyin.com | 分類:人物播報 | 熱度:1975℃
【錄音網 LUYIN.com】2005年12月18日,一位網友在中國配音網論壇上說,“一代配音皇后向雋殊,她配的《蝴蝶夢》、《舞臺生涯》等片所達到的高度將永遠無人超過。”10天后,這種民間推崇被中國電影百年所放大,髦耋之年的原長影著名配音演員向雋殊獲得了由國家人事部和廣電總局聯合頒發的榮譽稱號——有突出貢獻的電影藝術家。這個榮譽超越了她在1981年獲得金雞獎配音演員特別獎的階段性肯定。
民間記憶與官方嘉獎是相輔相成的,但與官方嘉獎的歷史性評價意義相比較,民間記憶也許更能令向雋殊自豪,它細致入微到向雋殊站在銀幕后的每一次傾情述說。在淡出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后的若干年,仍然能夠被人們所深刻記憶,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激勵和認同。 不能忘記的歷史 對于中國譯制片發展歷程而言,出身于北京一個書香世家的向雋殊來到長影時,恰逢新中國電影白手起家的年代,也是譯制片生產突飛猛進的時代。 1949年5月,24歲的向雋殊走進華北大學文藝部戲劇科的藝術殿堂,同年同月,新中國第一部譯制片《普通一兵》誕生。在此之前,人們欣賞有聲外國影片的方式,大多停留在1937年末大光明大戲院首次出現的“譯意風小姐”劇院現場同聲翻譯的程度。 《普通一兵》問世以后的12年間,長影譯制片迎來了從無到有的譯制片生產黃金時代。這個時期,長影共譯制前蘇聯、朝鮮等25個國家影片433部,平均每年44部。那時,幾乎每一個譯制片演員幾乎都是從“零公里”開始火速前進。 有關譯制片演員刻苦練功的民間記憶,讓我們看到了那樣感人的一幕:上個世紀的一個下午,向雋殊面對著墻角靜靜地坐著,當她轉過身來時,淚水滿面。正是這樣通過對影片角色的深刻體驗,向雋殊用語音塑造人物形象的潛力,才在光影中塑造了自己堪稱經典的聲音。 不能忘記的聲音 “我又回到了曼德里……”這是電影《蝴蝶夢》開頭的一句話,是向雋殊為美麗端莊善良的德溫特夫人配的音。在北美中文博客網站上一個名為“如是我聞”的個人博客這樣評價,“這幾乎是世界上最溫柔的嗓音用最平常的語言說出的最讓人傾心的話語。我曾找到過電影《蝴蝶夢》片頭的那段原文和譯文,若不是先聽到向雋殊美麗溫柔的聲音,你會覺得那第一個句子是多么平淡無奇啊!” 那時,不論是在廣播里,還是在電視屏幕上,抑或是在銀幕上,每當人們聽到著名配音演員向雋殊朗誦《永恒的愛情》中的女主角羅西的一封信時,都會感動得落淚。 有人說,那時人們能夠對電影里一種聲音非常依戀,是因為娛樂消遣方式過于簡單的原因。也有人說,時代的困苦,使向雋殊溫柔的聲音顯得更為溫情,她撫慰著人們剛剛經歷戰火而脆弱的心靈。 幕后生涯 《舞臺生涯》是向雋殊與著名演員陳汝斌在1979年合作配音的一部美國電影。對這部電影的成功演繹,使向雋殊走向了更為成熟的藝術境界。盡管早在1957年她就已經獲得了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評獎中的個人一等獎。 與個人收獲相比較,這部影片在國內的出現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在中美兩國結束20多年來官方交往隔絕局面的8年后,中國首次引進了美國的影片《舞臺生涯》。對這樣一部影片的具體把握,可以說是眾所矚目。向雋殊曾經說,“配音演員不僅僅要有純熟的發音技巧,還要根據原片進行再創造。要準確地體現原片中人物的氣質、性格、精神面貌,就必須探索人物,把人物的思想脈絡摸清楚,這樣才能使聲音和角色的形象統一起來。”向雋殊因此獲得了文化部授予的最佳配音獎。 向雋殊從事配音工作的30多年時間里,她就參加了近300部影片的表演和配音工作。正如許多觀眾所評價的那樣,向雋殊的嗓音是那般的美妙,富有魅力;是那般的多姿,變幻莫測。它可以是《奇普里安·波隆貝斯庫》中貝爾達那樣的溫柔甜蜜,也可以是《靜靜的頓河》中阿克西妮亞那樣的放蕩不羈;它可以使人感到像《賣花姑娘》中花妮那樣貧家女兒的純真質樸,也可以使人感到像《人證》中巴杉恭子那種貴婦人的色厲內荏。 時至今日,關于向雋殊那美妙而富有魅力的聲音,因為網絡的出現而更加廣為人知,那些寫滿感動的民間記憶,不僅記錄了向雋殊幕后生涯的雋永,也帶給中國電影百年以特殊的紀念。(記者徐冠一) 更多文章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