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
![]() |
日期: 2012-5-3 22:39:00 | 來源:Luyin.com | 分類:更多 | 熱度:1909℃
這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生、普通的畜牧師所走過的歷程,他雖然看似平淡,但就是在這平平淡淡之中閃現出了一個共產黨員忠誠為農民群眾造福的博大胸懷。如今,在巍巍祁連山下,悠悠討賴河畔的片片綠洲上,過上富裕生活的廣大農民群眾深深地敬仰愛戴著一個人,他就是酒泉市肅州區畜牧獸醫技術服務中心主任、高級畜牧師---馬長源。
無悔的追求 今年52歲的馬長源,出生在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祁連山晶瑩的雪水如同甘露滋潤著他的成長,廣袤深厚的黃土地鑄就了他樸實善良、剛毅堅定的性格。1977年,從甘肅農業大學畢業回到家鄉,在畜牧戰線上至今已干了二十五年。在二十多個春秋中,他勤勤懇懇、默默無聞的為家鄉的畜牧業發展工作著,為鄉親們盡快過上富裕日子不停的奔忙著,受到了農民群眾的衷心愛戴和歡迎。 70年代的肅州農村,由于長期封閉落后的原因,不僅農業發展緩慢,畜牧業更是停留在“養牛為耕田,養豬為過年,養雞下蛋換油鹽”的原始狀態,農民一年的收入還不足300元。鄉親們清貧的生活情景深深地刺痛了馬長源的心。 (馬長源同期聲:大學畢業后,我回來以后看到我們家鄉非常窮,也確實看到養殖水平非常低,感覺到我學習的專業將來大有用處,所以我決心回來在家鄉干一番事業)馬長源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在向農民群眾傳播農業科技,宣傳畜牧知識的過程中,他走遍了肅州的山山水水、村村組組。多少個日升日落,他行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有時暴曬在太陽下,有時嚴冬寒夜守著柴火在濃濃的煙霧里給農民群眾講課。有一年冬天,馬長源的妻子生下了小孩,剛滿40夭,就按期返回遠在天水成縣的單位上班,而這時正是利用冬季農閑時間向農民群眾進行畜牧科技培訓的大好時機,馬長源沒有絲毫猶豫,把孩子扔給父母,就毅然到離城市最遠的清水、屯升兩鄉宣講畜牧科技知識。兩個多月回來后,當他看到自己襁褓中的孩子得了中風病,禁不住流下了酸楚的眼淚。改良新品種、推廣新技術,這是發展畜牧業的前提。馬長源為了肅州區農村畜牧業的發展,他不畏艱難、不怕吃苦,想盡辦法攻難關、搞實驗。在全區農村大力推廣良種雞時,面對孵化設備、孵化技術、優良種蛋全是空白的現狀,他絲毫沒有退縮。沒有孵化設備,就四處打聽,從外地購進;沒有技術,就潛心向書本學習,向專家請教;沒有種蛋,就多次上蘭州、張掖等地挑選調運。為了節省開支,他還帶領技術人員在畜牧中心院內修建起了全區第一家人工雛雞孵化室。孵化開始后,他又連續40多天不回家,吃住在單位,晝夜堅守在孵化室量體溫,測濕度,仔細觀察,用心記錄,一點一滴掌握科學孵化技術。就這樣,他和同事們憑著這種勇于吃苦、敢于追求科學的嚴謹精神,終于攻克了人工孵化良種雞的難關,使孵化率提高到了80%以上,并在全區建起80多個孵化點,由于全部實現了良種化,促進了全區養雞業的大發展,養雞由80年代的20多萬只,到2002年已發展到439.8多萬只。這位年青人名叫高廣智,是泉湖鄉頭墩村農民,如今他已經是肅州區遠近聞名的養雞專業戶,并獲得全國星火科技帶頭人榮譽稱號,當人們問起他成功的原因時,他由衷的感謝馬長源對他的幫助。(高廣智同期聲:我從1984年開始養雞,發展到現在年存欄蛋雞18000只,年孵化雛雞80萬只,可以說華星養殖場沒有肅州區畜牧中心馬長源主任的幫助,就沒有現在的華星養殖場)雞的良種化極大的鼓舞了馬長源進行畜禽品種改良的信心,他又著手進行牛和豬的品種改良。從1995年開始,馬長源組織技術人員進行良種牛的調運。這一年的冬天,他帶領兩名技術人員到新疆伊犁鞏留縣種牛場去調引夏洛來良種牛,這個縣地處大山深處,交通十分不便,一百多公里的路只能騎馬沿著陡峭的山路行走,他不怕艱難險阻,騎馬到牧場,在返回的路上,途徑伊梨果子溝時已經傍晚,突然下起大雪,氣溫降到零下40℃多度,路被冰雪封道,一天沒吃沒喝的馬長源和兩名技術員寧是忍著饑寒艱難的走出困境,把牛安全運回家鄉。說起馬長源為肅州畜牧業的發展所吃過的苦,遠不止這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瘦肉型肉的食用量大大增加,馬長源適應這一需求,對肅州區農村豬的品種進行改良。有一年他帶著同事到湖北武漢調引巴克夏瘦肉型良種豬仔,在押運返回途中,他守在裝豬仔的車箱內精心管護。深夜氣溫寒冷,怕豬仔受涼凍病,就將小豬仔揣在自己的懷中取暖,在他們的精心照料下,調引的96頭豬仔沒有一頭死亡。外調良種豬、良種牛雖然是一種改良畜禽品種的辦法,但進行凍精改良才是長遠之計。馬長源組織全站人員深入農村摸底布點,在全區農村建起30個黃牛凍精配種點、16個小型鄉級種豬廠,16個人工授精點,到2002年底,全區豬、雞、牛、羊的良種率達到80%以上,極大的促進了全區畜牧養殖業的發展。據肅州區統計部門統計,全區畜禽飼養總量達到530.3萬頭只,其中,奶牛2萬多頭,建成各類養殖專業小區443個,涌現養殖大戶2277個。畜牧業收入達到2989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705元,其中養殖收入就占到780元。金佛寺鎮下四截村一組農民薛長治過去單靠種田,家庭收入很低,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馬長源得知薛長治對養牛感興趣,就順勢引導,動員他養牛。 (薛長治同期聲:通過馬長源提供技術和有關技術指導及圈舍修建的指導,我的飼養量也增加了,去年是收入最多的一年,能收入3萬多元錢) (重新推出片名:無悔的追求)馬長源對自己熱愛的事業有著執著的追求。多少年來,肅州區農村在畜牧養殖上一直沿用著自由放牧、露天養殖,粗放喂養的習慣,牲畜生長周期長,耗料多,商品率低,甚至出現夏壯、秋肥、冬瘦、春死的現象。為了改變這種現狀,馬長源持之以恒的進行了飼料科學配方和喂養方式的新技術推廣。他大量查閱資料,吸收國內外最先進的青貯、微貯新技術,帶領技術人員走鄉入村,搞試驗,做示范,現場指導農民進行秸桿青貯、微貯,使青貯、微貯和配方飼料等新技術在全區農村全面推廣。在改善畜禽養殖條件上,他借鑒外地暖棚養豬的經驗,編寫資料、設計圖紙、搞技術培訓。在他和全站同志的不懈努力下,這些新技術全部獲得成功,推廣應用后,使豬的出欄時間由過去的一年縮短到5--6個月,并且每頭豬比敞圈飼養的豬凈增收入50多元,僅此一項,每年就為全區農戶增加收入1000多萬元。由此,這些技術也被經濟主管部門稱之為養殖技術的一場革命。(馬長源同期聲:我們先后推廣了夏洛來、西門達爾、皮艾蒙特等肉牛品種,荷斯坦奶牛品種,還有杜洛克,約克夏、長白等瘦肉型豬的品種,荷克蛋雞、伊莎荷、明星肉雞等品種,通過推廣這些品種,使我們肅州區的畜禽生產水平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汗水與收獲并存,辛苦與甘甜同在,二十多年來,馬長源迎著春風秋雨,送去晨霧夕陽,走遍肅州區19個鄉鎮的每一個角落,播散的科學種子已結出豐碩的果實。這位50開外的漢子,原是下河清鄉皇城村五組農民,1990年遷居到新建的下河清鄉東灘林場養牛時,因經驗不足,效益差,生活困難,馬長源帶領技術人員及時到他家進行技術指導,使他很快掌握了飼養技術,使家庭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多,日子過得一年比一年好。(陳伯儒同期聲:我是從1995年開始養牛,當時買的是蓮花灘土種牛,效益非常低,1996年馬長源一看我這養殖方法不行,通過馬站長的指導,我們從1996年開始倒換品種倒換成西門達爾,夏洛來,1996年我的養殖總數達到30頭)吳斌原是個體工商戶,目前,他已經在酒泉工業園區投資140萬元建成頗具規模的奶牛養殖場,說起他的發展他總是要提起馬長源和幫助過他的技術員。(吳斌同期聲:2002年在酒泉市肅州區畜牧中心馬長源主任他們的指導與幫助下,我們現在奶牛存欄50多頭,日產奶600多斤,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馬長源用自己的知識,用自己的行動在平凡的崗位上忠實地踐行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肅州畜牧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贏得了黨和人民的信賴,他先后六次獲得農業部“豐收獎”、“國家中華農業科技獎”,十三次獲省地市農業科技進步獎和先進工作者,還被評為全市優秀共產黨員。 望著廣闊無垠、蕩漾著生命綠色的青苗,望著農戶家里雞肥豬壯、牲畜滿圈的田園景象,馬長源覺得天更寬了,地更闊了,他更加熱愛農村,更加熱愛家鄉每一個樸樸實實的農民群眾,他一如既往,行走在鄉間,活躍在鄉親們中間,與他們一起創造著更加美好的生活。 更多文章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