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
![]() |
日期: 2012-4-14 18:01:00 | 來源:Luyin.com | 分類:更多 | 熱度:2242℃
【錄音網 LUYIN.com】電視紀錄片;解說詞;政論片;風情片電視紀錄片(即電視專題片)是一種紀念性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它以真實的人物、事件、環境、情景等一系列自然的、社會的原生形態,來反映再現客觀世界、現實生活,或表現創作主題的一種見解和情感。它不同于廣播專題片和電視新聞片,不僅有長篇幅的畫面,還包括解說、音樂、音效、同期聲和字幕六大創作要素。 畫面圖像,是一部片子的基礎,有其自身語言,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感。解說一般對畫面有依附感,但不是對畫面的簡單重復,它對畫面有高度的補充、豐富、點題、渲染等作用。音樂是為配合圖像與解說而存在的,它最具表情性。音響效果是人為制造的自然聲響,它可以營造真實的環境,表現人的情緒,折射人的心理,具有象征性和自身價值。同期聲是拍攝現場的自然聲響和人物語言。字幕用來代替說明性解說,起提示、補充作用。以上六大創作要素,分別隸屬于視聽兩大語言,共同形成電視語言。它們表面獨立,卻又相互依附。在電視紀錄片創作諸元素中,解說只是創作一部片子的要素之一。現僅對具有一定典型意義的政論片和風情片的解說詞著重分析。 1 政論片解說詞 從大量紀錄片中我們可以感覺到,“政論片”的解說一般聲音、氣息力度較強;出字飽滿;語言感覺嚴肅、質樸、莊重、大方,有主體感,此時位置感需上前,用文字補充畫面或實物所欠缺的信息,擴大片子的包容量,使觀眾能夠更好,更完整的了解到片子想要傳達給觀眾的所有信息。 《故宮》(六)片子的一開始,畫面呈現的便是故宮博物院的幾座房屋,屋里坐著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正在仔細端詳著幾片支離破碎的陶瓷,但如果加上片中的解說詞,觀眾所了解到的可就不止這些了。“這里是故宮博物院東南角的南三所。它曾經是紫禁城里皇子居住讀書的地方。故宮博物院的古器物部就在這里辦公。這位叫耿寶昌的老人,已經84歲了。他已經在故宮工作了將近50年。在這50年里,他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瓷器、鑒定瓷器、撫摸這些瓷器。”配合這段解說詞,我們不僅了解到這里是故宮博物院東南角的南三所,它曾經是紫禁城里皇子居住讀書的地方,故宮博物院的古器物部就在這里辦公。那位滿頭白發的老人是一位瓷器研究者。在畫面中針對被解說對象的缺失信息,進行必要的補充和增加,從而使觀眾接受到畫面和實物本身無法傳遞和難以表達的涵義。 然而解說詞作用并不僅僅是補充畫面或實物所欠缺的信息,擴大片子的包容量,它還可以使觀眾在觀看紀錄片的同時了解到片中內容以外的信息與知識。比如片中曾展現了一個瓶頸細長,瓶身為燈籠狀的象牙白色瓷瓶,字幕標為“唐,越窯,青釉八棱瓶,故宮博物院藏”如果沒有解說詞,我們只能是對它的顏色、外觀、名字和背景略知一二,不會有更深入的了解。下面讓我們來看一下這段畫面的解說詞,看看從解說詞中還能獲取哪些信息點。“它是溫潤的玉,它是晶瑩的冰,它是山水之間的青翠。這是中國歷代文人雅士,對這種瓷器的贊美。它就是秘色瓷。這是今天故宮博物院收藏到的,最早為皇宮專用的瓷器。”怎么樣,是不是從略知皮毛到內涵延伸了呢?解說的作用主要是補充畫面不足,交代畫面難以表達、尚未表達或表達不充分的內容。這段解說就是對被解說對象的潛在深層的思想文化內涵做了必要補充,擴大了片子的信息量。 2 風情片解說詞 風情片恰恰相反,因為風情片的主體是畫面,為的是讓觀眾好好的欣賞畫面,所以解說詞的位置感要靠后撤一些,比如《中國金絲猴》中的一段解說詞,“1879年,著名動物學家米勒·愛得華茲在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見到這種采自中國的靈長類標本時,被它驚人的美麗所吸引。尤其是金絲猴淡藍色的面頰上向上仰起的鼻孔,使他聯想起了11世紀十字軍司令漂亮的翹鼻子夫人洛克安娜,由此,他把這種動物命名為R·洛克安娜。川金絲猴學名便由此而來。”畫面上呈現的則是一片樹林遠景,有幾只可愛的小猴子在跳躍,三只猴子在樹上,一只背對大樹,另外兩只在理毛。畫面結構合理,風景宜人,再加上幾只可愛的小猴子,讓人有種恨不得身至其中,去感受大自然的美麗,與可愛的小猴子們一同嬉戲玩耍的沖動。所以解說詞不宜過多,只是起到解釋說明的作用,以免影響觀眾欣賞片子的雅興,喧賓奪主。 何謂風格?即某一作品中表現出的藝術特色和藝術個性。不同的藝術創作者由于個性、思想、自身經歷、藝術素質等不同,在駕馭題材和體裁、采用表現手法、運用語言等方面各有特色。講求風格,是作家、作品成熟的重要標志。在風情片的解說中,用“講”的方式比較合適,語速較慢、語言平穩、情感恬淡、斷連適當、主次分明、解釋性強,這些不僅是為了讓人聽的清楚,也是為了讓觀眾聽的舒服,配合著畫面更好的欣賞片中的宜人風光。 在風情片解說中,常常會用到一些修辭手法,以達到建立表意圓熟、個性鮮明的語言環境,為主題服務的目的,給觀眾留下聯想的空間。在風情片中,主體是畫面,解說詞的作用是點綴主體,為畫面增色,位置感要靠后,不可喧賓奪主。 3 解說詞的位置 通過對政論片和風情片解說詞的分析,我們可以這樣認為:電視紀錄片的解說不同于廣播播音,也不同于電視新聞片配音,一般而言,它比廣播新聞播音用聲低、力度強、用氣更靈活、語言更自如、多變;比電視新聞片配音有藝術性,技巧性高,表達形式更豐富。解說詞是語言的一種,是一般文字說明的提煉和升華。需要注意的是,在電視紀錄片解說中,根據解說的作用與需要,有時位置感上前,有時位置感后撤,這種感覺直接關乎解說處理的分寸把握和與畫面語言的配合。如“政論片”的解說,一般聲音、氣息力度較強;出字飽滿;語言感覺嚴肅、質樸、莊重、大方,有主體感,此時位置感需上前,用文字補充畫面或實物所欠缺的信息,擴大片子的包容量,使觀眾能夠更好,更完整地了解到片子想要傳達給觀眾的所有信息。而“風情片”的解說恰恰相反,它的用聲一般輕美柔和;咬字柔長;節奏輕快、舒緩;語言親切、甜美,語氣柔和、真摯。此時位置感需后撤,解說只起到渲染作用,更主要的還是讓觀眾好好的感受畫面語言,欣賞片子。可無論是“政論片”還是“風情片”,解說詞的目的都是一樣的,是對實物和形象的解說,以實物和形象為寫作依據,可以起啟承和轉合的作用,并且用文字補充畫面或實物所缺欠的信息。畫面與解說詞的搭配在記錄片中實現了傳達思想,表達主題,反映現實等功能。紀錄片的畫面需要靠文字來對事物、事件或人物描述、敘說,詞語的渲染來感染受眾,使人們在對其所表述的內容有所認識和了解的同時,起到更進一步加深認知和感受的作用,起到相互作用,相互補充,相互引證的作用。 所以說,電視紀錄片的畫面和解說詞是“魚”和“水”的關系,解說詞為畫面服務,而又比畫面靈活得多,同一個畫面可以配不一樣的解說詞,但是目的都是一樣,是對實物和形象的解說,以實物和形象為寫作依據,并且用文字補充畫面或實物所缺欠的信息。畫面是解說詞的詮釋,與解說詞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來提高紀錄片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從而使觀眾達到視覺與聽覺的完美結合。 更多文章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