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技巧 |
![]() |
日期: 2013-6-27 15:12:00 | 來源:Luyin.com | 分類:配音技巧 | 熱度:3012℃
模仿配音,最重要的是語言的風格,其次才是聲音相似。趙本山老師的語言風格以東北方言為主,模仿趙本山配音適當加些趙老師小品中常用的水詞、卡殼、拉長音、擠音、咳嗽是必不可少的!這樣找到了趙本山的感覺,再加上相似的聲音便可以假亂真!
從甩包袱的節奏,有些演員自以為有一個很響的包袱,恨不能開場第一句話就甩出來,節奏如緊急風,又如狗吃糖稀拖拉不斷,結果慌慌張張甩出的包袱疲軟無力。仔細看趙本山的包袱,卻是等了又等,抻了又抻,直到把觀眾的胃口吊足了,才像是在無意間將包袱甩出來,掌聲一片。 下面我們來談一談模仿配音中的變聲。 原則上講我們應該不讓或少讓一個配音演員在一部片中身負多職,但實際工作中這種做法是很難辦到的。因為一部片子角色眾多,有時甚至會有近百個,如果每個角色都對應一個配音演員,不但開銷會大大增加,而且也影響了工作效率。所以我們還是要適當地選擇一些聲音可塑性強的配音演員來飾配多個角色。有些演員確實有很強的變聲能力,能在很多音型上勝任,并且表現得都很不錯,既然這樣我們為什么還要再多找一位演員呢?比如在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中,陳大千就配了足利義滿將軍和大師兄秀念這兩個重要角色。將軍狡猾多謀,略帶玩世不恭,因此聲音比較高、尖;而秀念長得膀大腰圓,性格憨厚實在,因此聲音比較粗、沉。這兩種聲線跨度很大,而陳大千把握得卻很舒服,每個角色都有出彩之處,讓人不禁拍手稱絕。陳大千很善于塑造一尖、一沉這兩種類型的角色,在很多片中都有表現,比如《羚羊號歷險記》中的哈威爾敏森,《華斯比歷險記》中的特威格便屬于那種“尖”的形象,而《魔神英雄傳》中的施巴拉古大師,《戰神金剛》中的漢克便屬于那種“沉”的形象。既然陳大千是這種兩面開花的高手,為什么不讓他盡情釋放呢? 變聲也是有原則的,即是要符合配音演員自身的聲音條件。不能讓一個演員很勉強地去變一個聲音,配一種形象,那樣不會有好的效果。在很多影片中都能聽到那種掐著嗓子配老者的聲音,這不但沒法給影片增加魅力,展現配音演員的才華,反而毀了原片的可視性。另外,即使配音演員很有變聲能力,也決不能濫用,比如動畫片《美少女戰士》中,劉喜瑞就配了很多角色,少說也有6個,雖然他的變聲能力很強,但也禁不住這么用,觀眾面對這種配音,反而會把注意力放在聲音的重復上。遼寧電視臺譯制部導演董志斌的話也許值得大家的借鑒:“為了急于求成或其他原因,演員憑借聲音化裝技巧,一個人同時扮演兩個或更多角色,這種省時省力的救急辦法實際上不宜于大面積推廣! 如今也許由于某些原因,演員本身似乎也不希望只把自己局限于特定的音型當中,這對自己日后的發展沒有好處。于是大家便將自己鍛煉成了“萬金油”,什么角色都能接,什么形象都敢配。這種現象也許是“散裝配音”時期的必要產物,但筆者覺得這種不分行當的做法是很不利于配音的長遠發展的,一些年長的配音演員對此也表示一種反感和失望。 所以,變聲能力雖然可以展現其聲音的表現力,但在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適度。而且用的時候一定要考慮演員的自身條件,決不能想怎么變就怎么變,那是對藝術的不負責。 情景再現能力 記得以前中央臺的《影視同期聲》采訪演員張潮,他談過他剛開始配音時鬧過的一個笑話,有一次他由于太過入戲竟然不自覺地表演起來,以至最后鉆到了桌子底下。其實這是人之常情,因為人們在某種情景、某種心態下,其行為、語言都是一種幾乎本能的連鎖反應。就像生氣的時候,一邊大喊大叫一邊還想毀壞點什么東西。在影視表演中我們要想達到某種心理狀態,可以通過周圍的環境,自己的行為,以及對手戲等方式來辦到。但配音演員就不一樣了,他周圍的環境就是空洞洞的錄音棚,配音時也不能做出什么肢體表演,對手戲的交流感也遠不如影視表演那么強烈,唯一能幫助自己的只有面前的圖像。所以想在這種情況下達到與角色一樣的心態并且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就需要一種能力,也就是配音表現力的第三點——情景再現能力。如何才能具備這種能力呢?普通人很難一開始就有這種能力,而演員如不經過訓練也不會有,因為他已經習慣了通過肢體表演來協助自己達到某種感情。首先配音演員要具備一定的表演功底,知道如何釋放感情,然后便是不斷的磨練,沒有技巧可言,配音是需要下苦功夫的,在一次次的實踐中找到掌握情景再現能力的方法。 孫悅斌在《呼嘯山莊》中配?肆。該角色對凱瑟琳·艾肖由于極深的誤會而充滿了矛盾心情,一方面非常愛她,但另一方面又怨恨她為什么嫁給了欺凌過自己的富家哥。對她的狂愛和極強的復仇心理時刻折磨著他。當他得知凱瑟琳的死訊時可謂百感交集——他恨她,因為她到死也沒有屬于自己,他覺得她欺騙了自己的感情;而他又極度悲傷,因為他是那么愛她,怎能接受這個無法挽回的痛苦現實。要準確把握住這種感覺,對于只靠聲音來表達人物思想的配音演員來說決不是件容易事。孫悅斌經過反復看片,仔細觀察角色的表情,并根據自身對角色的理解,將自己定位到了情景當中,最終揣摩出?肆Ξ敃r的心態,非常精彩地表現了這一段。當角色聽別人說:“愿她(凱瑟琳)在另一個世界醒來!睍r他冷笑起來,這種笑用的是一種氣聲,笑到最后時近乎于一種抽泣,然后他說:“愿她在痛苦中醒來,她到死都在撒謊。她在哪?她不在天堂,不在那!沒有毀滅!她在哪?!我要千萬遍的祈禱!祈禱!直到我的舌頭發硬!只要我還活著,凱瑟琳·艾肖!我就不會讓你安息的!來纏著我吧!把我逼瘋吧!”說到最后,他再也壓不住內心中憤怒的火焰,聲調越來越高,幾乎到了歇斯底里的狀態,聲音也變得愈加癲狂,甚至要喊破嗓子,可見角色的憤怒已經達到了頂點。但是他的心情是極度矛盾的,除了恨更有愛,所以當他的憤怒達到最高潮的時候,那種愛便現露出來,于是聲調陡然下降,泣不成聲地說:“只要別把我撇在這個找不到你的深淵里,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的靈魂……”對于角色心態的變化,孫悅斌把握得非常到位,從平靜的說話到瘋狂的咒罵再到悲痛的哭泣,每一個變化都很鮮明,而過渡卻又十分自然,讓觀眾真實地體會到了角色此時此刻的心境。孫悅斌做得如此完美,離不開他的情景再現能力。這種能力大大增加了他配音的表現力。 配音演員為了讓自己置換到角色所處的場景當中,有時甚至到了忘我的境界。比如姜廣濤在配《指環王3》中的佛羅多時,有一處角色被巨型蜘蛛追逐的情景,這一場將近五分鐘的戲沒有一句臺詞,全部是角色的喘息、掙扎、喊叫等氣聲。這種戲如果演員不能將自己置換到情景當中,那么配出的感覺會非常虛假,以致極大影響了影片的精彩程度。而姜廣濤在配此處時完全進入了角色,從頭到尾一氣呵成,而且絲毫不減原片的真實度。但也正因為他過度入戲,完全忘記了周圍的環境是一間缺氧的錄音棚,所以錄完后他頭暈得很厲害。徐濤在配《巴爾扎克》時由于太入戲,以致渾身顫抖而不得不臨時中止了錄音。滕奎興在配日劇《美麗人生》時,同樣由于過分忘我,沒能控制住自己的感情,以至于哭得無法繼續配音。 想配出經典作品就得有這種情景再現的能力,哪怕讓自己的感情釋放過頭。唯有這樣才能還原影片一個真實,甚至讓配音在不損失原片風貌的前提下還有更多新亮點。 營造一種配音環境 如果觀眾可以很好地欣賞影片,幾乎沒有意識到配音的存在,影音達到完美組合,那么就說明該譯制片營造了一種配音環境。要營造這種環境,除了具備前面我們提到那些要點,還需注意下面這些問題。 首先,每個配音演員都應該對全片基調有一個了解。配音必須是在這種基調的指導下完成的,否則最后的感覺會與影片不符,即使一個演員配得再賣力,再有表現力,他的配音也是失敗的。廣東電視臺的配音演員黃潤華有過這么一個親身經歷。一次他與一位老前輩同棚配戲,前輩聲情并茂、極為投入,將這段戲配得感人至深、震撼人心,使得一旁的黃潤華不禁潸然淚下。可之后結合全片再次審聽的時候發現感覺完全不對了,聲音怎么也不能與角色對上,當初的感人肺腑現在全變了味道,反而感覺很突兀。之所以會這樣,一方面是因為這位前輩對角色的形象特點定位有誤,另一方面便是沒有抓住全片的基調。他是在基調的約束之外進行的表演,這絕對不行。配音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語言藝術就是因為它要受電視畫面所帶來諸多限制,這包括口型、感情以及全片基調等。每一個限制都要嚴格遵守,如果跨過了其中一個,什么樣的表演都是沒有意義且失敗的。如今,很多愛好者都對經典影片重新配音這種做法極為反感,主要原因就是重配后的水平遠遠不如過去。為什么會這樣?先拋開配音演員的素質不提,單說現在某些配音團體的工作方式就不可能配出什么經典來。每個演員進棚就配音,連一部整片都沒看過,前后情節尚不了解,更別提把握全片基調了。一個沒有基調指導的配音作品怎可能成為經典呢?過去的配音方式,就像我前面提到尚華所說的,所有配音演員在排練室面對循環播放的影片,一遍一遍地看,一遍一遍地練,在這個過程中不但對熟了口型,抓住了人物的特點,對如何表現角色的內在氣質也胸有成竹,更把握了全片的基調。演員們知道此處該怎么去表演,怎么釋放感情,釋放的度是多少。雖然過去的配音方式很落后,但卻出了精品。我們先不管先進落后的問題,對于業務而言,出色地完成才是硬道理,不是嗎?如果用先進設備所生產的作品都是次品甚至廢品,那它的先進性又體現在哪了呢?——提高效率嗎?沒有觀眾的譯制片,縱使把效率提到了100%又有什么意義呢? 然后再說說配音演員之間的配合問題。先不探究什么深刻道理,起碼有一個現象是沒人敢反駁的,這就是優秀的配音作品基本上都來自一個固定的配音團體,比如老上譯、長影以及曾經的遼寧兒藝、人藝(雖然這些單位如今都已經衰敗,但我們不得不把主要原因歸于體制的落后)。此時,一個新的配音形式出現了,也就是我所謂的“散裝配音”。也有些人把這種配音形式稱為“項目管理體系”,一個譯制任務就是一個項目,由制片人擔當項目經理,對整個譯制任務進行統籌管理,他委派一位導演,再由導演從那些分散于各個錄音棚的配音演員中間挑選出最合適的,臨時組建一個配音團體。目前,北京基本上就是這種配音形式。這種方式雖然有它的某些優點,但是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配音演員之間缺乏足夠的默契,即使經常在一起配音,但由于沒有一種劇團式的氣氛影響,也很難達成共有的配音風格。因為對其他演員特點的不了解,以及對全片基調把握的不夠,使得自己在表現時不敢太為過分,否則就像前面那位老前輩一樣,白白抒發一通感情。于是他們會在配音時留一手,感情都釋放到“不溫不火”的程度,以便能和其他演員的風格達成統一,而不會使自己的表演太過突兀。于是每個人都這么去表演,最后的作品也就可想而知是什么樣子了。難怪很多愛好者都抱怨現今北京這邊的配音就如一碗白開水——沒滋沒味。 更多文章
|
![]() |
![]() |
|
![]() |
|
![]() |
|
![]() |
|
![]() |